• 1. 颈 椎 病
    • 2. 颈椎病的概念又称颈椎综合症。 由于颈椎增生或颈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征候群。
    • 3. 颈椎病的命名 20世纪80年代,关于颈椎病的命名问题国内仍有争论,如颈肩臂综合征,颈性眩晕,颈椎间关节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等。90年代后大家分歧逐渐减小,目前大家都已习惯使用颈椎病这一名词。
    • 4. 颈椎的解剖特点颈3、4、5、6椎 椎体矢状径平均为16mm,横径为23mm,下位椎骨较上节为大。从正面观,椎体上面中部微凹,两侧偏后呈隆起状,称钩突。其与相对应的上一椎体下面的斜坡相咬合而构成钩椎关节,因最早为德国解剖学家Luschka所发现,故又称Luschka关节。
    • 5. 颈椎病的易患因素性别----各家报道不一。 年龄----40-60岁人群多见,目前有年轻化趋势。 职业----好发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之人。
    • 6. 颈椎病的易患因素外伤----相当多的患者与外伤相关。 颈椎解剖变异----C2-3椎体融合、椎弓根椎板骨隆起、颈肋、C7横突肥大、颈椎隐裂、颅底凹陷。 遗传因素。 生活及工作习惯----高枕者,顶重物者,伏案工作者等。
    • 7. 病因病机—外因 各种急、慢性外伤椎间盘、韧带、后关节囊损伤脊柱稳定性下降颈椎发生代偿性增生
    • 8.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厚度减小,椎间隙变窄 颈椎增生、椎间盘突出病因病机—内因
    • 9. 病因病机颈椎增生、椎间盘突出产生症状,有两种情况直接压迫神经、血管 间接压迫神经、血管
    • 10. 颈椎病的分型神经根型 椎动脉型 交感型 脊髓型 混合型 其他
    • 11. 神经根型头、颈、肩、上胸、背、臂痛或串麻,感及运动障碍与颈脊神经根分布相一致。 颈椎僵硬,活动受限,头后仰压颈试验阳性及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部分患者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头后仰时在病变相应节段的项韧带可触及囊性变。 X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相应节段有时出现项韧带钙化。
    • 1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4. 椎动脉型眩晕与体位有关。多在起床、卧倒、翻身、转头时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者数秒至数十秒,长者可达几小时到一、二天,可反复发作。有时可引起呕吐、猝倒、持物落地等症状。 往往与动脉硬化有关,注意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 15. 椎动脉型颈部特殊检查:头后仰旋颈试验阳性。同时应检查血压、血脂、胆固醇、眼底有无动脉硬化及心电图。 X线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有条件可做数字减影,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椎动脉造影、B型超声波进行椎动脉动态造影。
    • 16. 交感型症状多种多样。常有头晕(与体位无关,往往上午轻,下午重)。 交感型颈椎病的特点是患者主诉多但客观体征少,症状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不外乎两大类,第2类是交感抑制症状表现少见:如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
    • 17. 交感型第1类是交感兴奋症状,比较多见主要包括 (1)头部症状:表现为头疼和偏头疼,疼痛的部位主要位于枕部或前额,性质为钝痛,常伴有头晕,患者常主诉头脑不清,昏昏沉沉,有的甚至出现记忆力减退;有些患者还伴有恶心,少有呕吐。(2)眼部症状:视物模糊,眼裂增大,瞳孔散大,眼底胀痛,眼目干涩。 (3)心血管症状:一过性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 (4)耳部症状: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失听。(5)其他;肢体发凉怕冷还可有一侧肢体少汗、头颈、颜面或肢体麻木等现象。
    • 18. 脊髓型早期表现肢体沉重乏力,行走不稳,活动不灵,有时自己感觉下肢有烧灼感、麻木。同时,常伴有排便困难,约30%患者伴有眩晕;晚期出现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
    • 19. 脊髓型病变平面以下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感觉减退。出现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等病理反射。 X线片多见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可能出现椎管狭窄,CT、MRI可以明确诊断。
    • 20. 混合性具有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但是临床诊断必须说明哪一型与哪一型混合。脊髓型合并其他类型建议诊断为脊髓型。
    • 21. 其他颈型:症状局限于颈部,以颈痛为主。 食管型:表现为吞咽困难,系椎体前缘增生刺激或压迫食管所致。
    • 22. 颈椎病的诊断要点对颈椎病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有颈椎退变而无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相反,临床症状、体征典型而影像学无改变者应考虑颈椎病。 总之颈椎病的诊断应强调临床症状与颈椎退变的相关性。
    • 2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6. 颈椎病的治疗
    • 27. 推拿疗法对神经系统影响:调整植物神经机能活动通过体内一些神经递质如内啡呔、Ach、5-HT、NE等量的变化来加强镇通作用。 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状态 松解局部组织的炎性粘连 纠正椎间关节错位 解除肌痉挛以恢复脊柱内外平衡
    • 28. 不同类型,治疗方法或侧重点不同。 脊髓型一般作为禁忌。 椎动脉型慎用旋转类手法。 交感神经型要诊断清楚。推拿治疗
    • 29. 推拿治疗治法 舒筋活血,理筋整复。 手法 滚法、按法、揉法、拿法、捏法、拔伸(牵引)法、拔伸旋转、搓法、抖法、擦法等手法。
    • 30. 推揉法施于项部。往返3~~5遍。 滚法施于项背部。5~~10min。配合颈椎的被动运动。 拿和点按项背部俞穴。 颈椎拔伸,3~~5次。 颈椎摇法,扳法。 结束手法,施于项背部和上肢。推拿治疗
    • 31. 推拿治疗每次治疗15~20min. qd/qod,一周不少于3次。
    • 32.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施术部位偏于外侧。扳法是要注意病人反应。 交感神经型,按不同表现,施术部位各不相同。
    • 33. 颈椎牵引放松肌肉,解除肌肉痉挛,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水肿和炎症,减轻疼痛。 松解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矫治关节僵硬、畸形,恢复正常的颈椎力线,保持颈部动态的内在平衡。
    • 34. 颈椎牵引增宽椎间隙,扩大椎管容量,降低椎管内压和椎间盘内压,促进突出物回纳复位或改变其与周围组织的相应关系,减轻脊髓和神经根受压。 调正椎动脉与椎动脉的解剖关系,使扭曲或受压的椎动脉伸展、通畅、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 防止颈椎的异常错位而造成脊髓的刺激或损伤,起到制动和固定作用。
    • 35. 颈椎牵引
    • 36. 颈椎牵引基本原则体位----略前倾位最佳, 重量----由轻到重。5kg开始,< 30kg 时间----每次15~~30min,1~~2次/日。一般一次。 间歇或持续均可。
    • 37. 药物治疗消炎镇痛类药物 活血药 改善微循环药 激素类药物 利尿脱水药 营养神经类 麻醉类及其他
    • 38. 物理疗法超短波 微波治疗 电脑中频治疗
    • 39. 针灸疗法 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作用,通过针刺深部组织的提插捻转,刺激了很多感受器、神经末梢和神经干。加强了传入的粗神经纤维活动,减弱了细神经纤维活动。 中枢神经递质和体液因素在镇痛中的作用 疏通经络及其调整作用
    • 40. 治疗【治法】 活血通经。 【取穴】 风池 颈夹脊 天柱 肩井 后溪 合谷 外关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
    • 41. 其他治疗方法高压氧疗法 体外反搏疗法 颈部围领 气功疗法 医疗体操 中药治疗 药枕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