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 2. 第一章 室内设计的理论 第一节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概念 第三节 室内设计的专业课程设置
    • 3. 第一节 室内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一词本身是指周围的一切事物,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环境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对环境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著名的造地运动也属于环境艺术的范畴,而我们这里所讲的环境艺术设计则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而进行的整合设计,它包括了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艺术、公共设施艺术、城市雕塑艺术、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等诸多内容。 在这里我们要搞清楚几个概念,首先是“艺术”,它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上讲,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雕塑、文学、曲艺、戏剧、电影等等,或者说是指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如领导艺术、讲演艺术等;从“狭义”上来讲,是实用的艺术,它等同于设计的含义,是指产生纯粹的精神产品——艺术品的过程。
    • 4. 再者是“设计”(Design),它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程序、图样等(设计(Design):包括意匠、计划、草图、图样、素描、结构、构想、样本)。让我们回顾一下“设计”的发展历程,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应该说起始于工业革命,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一直是用手工来制作一些日常用品,为了使它们看上去更加漂亮悦目,具有购买的吸引力,常常对这些物品加以装饰,从而形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手工技艺,制成了各具特色的工艺品。手工制作工艺品需要特殊的技能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种技术性的手艺和审美性的装饰结合,就形成了专门的行业——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的产品具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日常生活用品;一类是纯粹的装饰陈设用品。同一种物品可以具有以上两种形态,也就是具有各自的文化特点,如中国的陶瓷,墨西哥的织物,波斯的地毯,威尼斯的玻璃等等。 各种工艺品的制作都直接用于或借助于工具,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而最后定型的各种制作工艺都是个体的手艺人长期探索的结果,并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惯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格与流派,这种工艺的发展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师承制度,而很多是单线的家族承袭,一旦线性继承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使一门手艺失传。因此传统的工艺美术并不具有“设计”的全部内涵。
    • 5. 工业革命以后,人们逐渐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由于机器可以大量地制造完全相同的物品,不仅比手工快,而且便宜,因此许多古老的手工艺渐渐消失了,虽然机器代替了手工,但满足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用美观依然是衡量产品好坏的标准。一件产品的定型生产,需要经过时常调研,概念构思,方案规划,模型图样等一系列严谨周密的逻辑与形象思维过程来产生最后的施工图纸,这种建立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慎密过程确立了“设计”的全部内容,并且随着电脑技术的引入,一些数字化的倾向更给设计带来一缕新风,从而使它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工艺美术,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现代艺术设计。 而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结果。人类社会历了由渴温饱、生存到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求旅程,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要求交替提高的发展趋势。然而现在人们所提及的环境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6. (一)环境艺术的起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日益发展提高的今天,人类的生存质量得到普遍关注。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从人类从地壳中挖出煤炭,开采出石油,自然环境的平衡便被打破。尤其是近代以来,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人类向自然界进行了近乎掠夺性的索取,由此产生的工业公害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生态危机迫使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 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这是人们在饱尝生态失衡的苦果后做出的第一反应。接下来人们又寄希望于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创造理想的社会环境。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创造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环境艺术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改善环境,创造环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范围内人类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 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是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生活场景,这一环境的艺术处理自始至终牵动着人类的设计灵魂。
    • 7. 从人类最初级的设计动机——为了生存、温饱,到有计划地开发宇宙空间、探寻宇宙奥秘,这种改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活动就从未停止过。人们称之为环境艺术的体系是个庞杂的系统工程,若将“人”置于这个体系的中心坐标,那么,就现代意义来讲,环境艺术至少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壁画,以及供人们生活、休息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环境艺术就是以上各类艺术的整合体,它包容了人的活动的范围和空间,也是人类改变生存方式的根本性标志之一。
    • 8. (二)环境艺术的特性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生活在一个立体的生活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自然活动所到之处,有不同的环境与我们相伴。这环境的优劣取决于自然或艺术性的高低。而艺术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人们司空见惯的精神现象。城市、道路、绿化、建筑、广场,在生活的任何空间,环境艺术都是可以感觉到的具体现象,几乎天天都在与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相伴。艺术的神灵无处不在,她影响着人的生活行为,体现着人的生活质量,从而决定了环境艺术与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 环境艺术,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基本条件,也艺术化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当环境艺术中的各门类艺术,每时每刻都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所面对的是艺术活动为我们提供的艺术产品。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对环境艺术化处理,也就是人居环境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艺术性,认识尚不完整,一提艺术品,不免就只与绘画、音乐、戏剧相联系,尚不知自己也处在一个艺术化的空间之中。环境艺术无时不在,与人们休戚相关,人们在欣赏一座成功的建筑物时,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当人们漫步在城市园林的湖光水色之中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人在画中游。这些正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魅力所在。
    • 9. 环境艺术一经处理即可视为艺术品的创造,就同其他艺术品一样,就成为可接受或欣赏的对象,因而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就成为整个艺术活动过程的两个相互依存的侧面。无论是建筑、雕塑、园林,还是装饰小品、室内空间,设计师构思形象并借助相应的物质媒介的传达而造出艺术品,就创作过程而言已经完成。但既然是艺术品,就有待于社会的检验和接受,它们的形象需要“活”在欣赏者心目中。因此,就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而言则有待进一步完成。这就是说无论何类艺术品都必须要“被接受”,或者叫做“被欣赏”。 环境艺术涉及的空间、范围与人类活动范围相一致,也就是说凡是人所到之处,皆为环境艺术所涵盖的范畴。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环境艺术品的接受者,因为各种艺术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它美与不美,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感爱为转移。美是客观存在的,环境艺术的最大特点正是如此。城市、绿化、建筑、雕塑、壁画……这每时每刻都伴随我们生活、工作的环境艺术品,需要我们去感受它的美、认识它的美,从而愉悦精神,陶治情操,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 10.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从最幼稚的设计动机——为了生存、温饱到开发绿色环境、绿色食品,自始至终的研究主题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也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人类寄希望于通过环境的艺术化处理达到优化环境的目的。环境艺术的发展使人类创造了自身的文明,这种文明则体现在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进而促使环境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环境艺术所以被全球性认同,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信息裂变的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包括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也有了巨大的转变。曾经出现过的一种倾向认为:人类必须保证自己不受环境的影响,必须抵抗、征服和战胜环境。然而这种倾向正是忽略了事物发展对立的矛盾双方所具有的同等价值,片面夸大对立面的一方,或只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忽视对立的双方的任何一方都以对立双方存在为本身存在的条件,即相互依赖、统一、和谐。
    • 11. 众所周知,近代由于大工业的迅猛发展,机械流水线不但奴役人类,而且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的平衡被人为破环,人类失去了应有的绿色。人类建筑技术的另一发明——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应用,导致现代城市高楼林立,整体玻璃幕墙交相辉映,城市人口密集带来的居住紧张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然而城市的膨胀、建筑物的高密度又带来了另外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人均绿地面积为1平方米,而美国的纽约人均绿地面积是8平方米,不仅如此,高层建筑把人们分隔在一个个的“鸽笼”里,人与人疏远了,感情淡漠了。把居住建筑看成是“机器”的观念改变了“家庭”的概念,以致老人、儿童、教育、犯罪、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了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越发棘手的社会公害,这便是人类只强调战胜大自然的恶果。在这种局势面前,人类经过反省认识到,人类应该与环境和平相处,和谐共存,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随着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再是单向地、一元论地认识世界。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注定要向综合方向发展,服务对象也将多元化,因人的地位、职业、修养、感情、性格、心理而异,是多元化的网格反馈,这种并列、多向的反馈将激发人类更丰富的创造力,产生更多新的信息,刺激人类的环境艺术化的设计创作,给人类文明带来空前的繁荣。环境艺术的多元性反映在它所涵盖的多门学科上,在确立了以“人”为服务中心的目标以后,这种学科的综合性和完整性便得以体现,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也得以明确。
    • 12. 环境艺术设计的提法在我国尚属新兴学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大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绿化、公共空间、城市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品以及室内空间、公益性设施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体,与人们生活方式相协调,也对社会和人的行为具有设计和引导的作用。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状况尚处在落后状态,但这不等于环境艺术意识的滞后。作为环境艺术范畴的各门类艺术都有相对成熟的存在系统,只是在近代发展中的整体综合设计方面确实是滞后的。 然而,地球上的生态危机已经给地球人敲响警钟,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创造环境,已经成人类的自觉行动。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中国正在致力于环境艺术理论的探讨和设计水准的提高,力求使环境艺术与高科技相结合,与人类文化相结合,注意总结中国传统的设计经验,吸收国外有益的设计意识和技巧,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艺术设计的道路,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考虑以下几点:
    • 13. (1)民族化绝非复古化 近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提高,现代环境设计己成为现代建筑科学和文化艺术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但是,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毕竟是新学科,缺乏全面的社会背景、历史关系、传统文化及内部环境中的现代科技因素的认识和理解,使我国优秀的传统装饰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其内涵必须真正适应中国国情。 我们需要的不是对传统建筑形式和空间构成方式进行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与空间处理手法的某种精神领略之后,将其融合在自己的设计中,是这种传统空间的意味和感染力是民族化的,在自己固有的文化基础上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使这种传统的风格与具有强烈民族性的文化一脉相通,形成一种特定的民族个性,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深奥的哲理,真正取得继承传统遗产,并创造出新风格的成果。 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融合于 现代设计观念和美学观念中,设计出当代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具有民族性的空间意境和新形象,当然决不是简单地搞复古化。(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日本的经验中得到借鉴。)
    • 14. (2)现代绝非西洋化 我们一直在寻找室内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的结合点。 为什么日本建筑用三十余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进一个世纪的路程?为什么闭关锁国的时期能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在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九十年代的今天,虽然日本建筑中以看不见传统的原件的痕迹,但在追求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建筑文化中还有着高层次的文化传统要求?为什么至今不少外国建筑师在日本工作时都会对日本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作出反映?等等,这些为什么正是中国室内设计界所面临的问题。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现代而不是西洋化。适应东方现代室内文化要求的重要标志就是:①不回避时代,应用高科技;②打开国门,重视教育;③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④尊重历史,尊重传统。
    • 15. (3)继承传统的灵魂是勇于创新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比较研究,就是为赶上并超越西方室内设计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在巴洛克、洛可可时期我们之所以落后了,就在于没有创新,没有心思想,新手法,完全被封建礼制的一大套限制死了。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人非常关注中国的进步。我们面临着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每一次落后都在于思想上的束缚太紧了,所以要摆脱精神枷锁是第一位的。提倡开放搞活,并不是盲目地抄袭老祖先的东西或抄袭西方的东西,而是在吸收了自己传统的基础上的开放搞活,有所创新。例如,我们在传统风格设计时,以西方的材料来取代木结构,克服木结构跨度小的限制;再如,许多传统的木雕能否学习西方的石雕技术,或者是传统的文样,克服木雕不耐久的缺点等等,诸如此类。 总之,继承传统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 16. 二、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内容 环境艺术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是一个协调各门类艺术的整合体。从建筑、城市雕塑、公共空间、室内空间、园林艺术到人的生活的所有空间,无所不包。而环境艺术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恰与人的活动范围相一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人的生存质量综合指标体系,它含有各种基本要素,下述诸项要素的组合,形成了对环境的完整概念。环境艺术是综合了相关门类艺术的基本要素,通过对空间、色彩、造型的综合处理,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艺术化的环境。
    • 17.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 如前所述,环境艺术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艺术门类也相当庞杂,但究其实质,最终是为人类生存提供基本条件,是以满足人的工作、生活、休息条件为目的。因此它是以协调各门类的艺术为前提的整合体。为此,我们必须先弄清楚环境艺术到底应该包含哪些艺术门类。 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通常泛指设计内容和条件。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指环境艺术所涵盖的整合体的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内容和设计原则,按照这一观点,环境艺术的要素应包括下列内容:
    • 18. 1、室内设计 作为环境艺术的要素之一,室内空间环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学科,它与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建筑材料学密切相关。同时,也涉及到家具造型、陈设艺术、装潢材料的质地与性能、绿化常识、造园常识、工艺美术的选择和利用等一系列知识性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绝不是单纯考虑建筑物的六个室内界面的问题,需要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全面地、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其各个学科的知识,全面地、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其手法不仅要利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及空间构成的有关知识,还要利用透视、光影、反射和色彩的冷暖变化等手段,按照设计构思要求,完成合理的空间分割与组合,创造出预期的格调与环境气氛。
    • 19. 从物质的丰富到生存空间的丰富,从环境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中国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室内环境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热点。工商业的繁荣、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酒店、宾馆、娱乐、餐饮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室内环境设计带来了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室内环境艺术是综合艺术的整合协调,体现着现代室内艺术的原则基础,其特征如下: (1)现代室内设计审美意识的重心,应从建筑的三维空间向有人参与的时空环境的四维空间,强调以人为主体,对室内环境的参与和体验。 (2)现代室内环境的审美层次应从形式美德转向对文化意识的追求;从过去的为装饰面装饰提高到讲究艺术风格、文化特色、美学价值和特定的意境创造。 (3)现代室内环境强调整体环境气氛的把握。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美与关系俱生、俱长、俱灭。”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室内环境艺术是与相关门类艺术紧密相联的整合艺术。它的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应该是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和周围环境关系的协调。 (4)现代室内环境的气氛营造,应该遵从“拿来主义”,一切为我所用。充分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调动各种艺术的、技术的手段,使设计达到最佳的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创造出理想的空间环境。
    • 20. 2、建筑艺术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主体,在环境艺术的综合体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向来被人们誉为“凝固的音乐”。这一美誉是对城市建筑高低有效、层次错落的韵律感的形象比喻。建筑物的这种节奏、韵律的表现,全由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乐师”们精心安排。 建筑属环境艺术的范畴,也同属美术范畴,由此可见在其艺术中的地位。建筑艺术在全世界范围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积淀、民族习惯、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显示出庞杂的系统。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中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与此同时,外国建筑的主要代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以及古代美洲建筑,也都书写了建筑史上同样光辉的一页。接下来,拜占庭时期的建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也为世界建筑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建筑艺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之一,由于它的体量宠大、造型丰富,对城市的形象影响巨大,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内是重要章节。
    • 21. 3.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环境艺术的点睛之笔。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园林,园林的合理布局给城市增添了几分文化氛围和诱人的妩媚。 园林艺术这一环境艺术设计要素,自古倍受钟爱。园林,在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做园、圃、苑、园亭、山池、别墅、山庄等,它们的规模虽不相同,性质有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创造这个环境的全过程,一般称之为“造园”,研究如何去创造这样的一个环境的学科就是“造园学”。 园林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要素之一,其重点在于四种因素。园林的规模有大有小,内容有繁有简,但都有土地、水体、植物、建筑等四种基本要素组合。一座园林,可以多一些山水的成分,或者偏重于植物栽植,或者建筑的密度比较大,但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这四者的综合。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便相应地成为造园的四项主要内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造园手段。
    • 22.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境,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园林设计有以下设计依据:(1)科学依据。在任何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如在园林中,要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原地形进行园林的地形和水体规划。设计者必须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北方的冰冻线深度、土壤状况等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如果没有详实资料,务必补充勘察后的有关资料。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征,根据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不同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一旦违反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必将导致种植设计的失败。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施,更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园林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很多问题,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甚至来由动物方面的生物科学问题。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科学依据。(2)社会需要。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 23. 《公园设计规范》指出,园林是完善城市四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基地。所以,园林设计者要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游人的需要,面向大众,面向人民。(3)功能要求。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人们游览、休息和开展健康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该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不同的设计手法。(4)经济条件。经济条件也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样一片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取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园投资。当然,设计者应该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最好的设计能力,节约开支,创造出最佳的设计作品。综上所述,一项优秀的园林作品,必须作到科学性、艺术性和经济条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全面运筹,争取达到最佳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24. 此外园林设计还必须遵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园林设计工作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作到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辨证统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当然,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之间的差异,彼此之间会有所侧重。 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适用”问题,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设计适合于服务对象。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正确地选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的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当然,园林建设要根据园林的性质、建设需要来确定必要的投资。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感本身就是“适用”,也就是它的欣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等就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的作用,也就是一种独特的“适用”价值,美的价值。
    • 25.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单纯地追求“适用”、“经济”,不考虑园林艺术的美感,就要降低园林的艺术水准,失去吸引力,不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如果单纯地追求“美观”,不全面考虑“适用”和“经济”问题,就可能产生某种偏差或缺乏经济基础而使设计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园林设计工作必须在适用和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美观必须与适用和经济协调起来,统一考虑,最终创造出理想的园林艺术作品。
    • 26. 4.城市规划 城市和城市化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将城市规划列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宣告:“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宣言指出,“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之,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取比较明智的行动,我们就可能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在一个比较符合人类需要和希望的环境中过着较好的生活。”1987年,以布兰特伦为主席的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再次指出,我们今天的发展应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已逐渐成为世界普遍接受的指导原则。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乃是一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它必须本着整体优先、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支撑能力。
    • 27. 我们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就应重视从城市化 到 城市形态 到 城市发展模式(即从宏观到微观),从城市历史文化 到 城镇区位和城镇生态 到 城市设计分析入手,提出过程、整体、层次、动态和超前等观点,从多方位、多角度剖析,这对提高和改进今后城市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中心区的规划占有重要地位。人居环境部分主要是抓住住宅建筑和居住规划设计,以人为中心展开研究,体现人居环境由微观到宏观所具有的整体性、综合性。城市的景观设计注重“城市视觉环境控制”、“整体特征形象”、“局部空间形象”,以及“细小要素的合理布局”,同时,对物理环境(噪声污染及其被动控制问题)加以控制,也是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素之一。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城市发展中还应该注意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两个方向,还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 28. 城市规划中如何处理好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如何加强对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保护,如何使各种环境更有利于当代人的身心健康,等等,有关环境和人的关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研究规划,一般都是指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内比较固定的物质存在物,是人们的视觉可以感受到的,身心能够进行体验的室外空间。城市景观环境是由众多的建筑环境、绿地环境、街道环境、广场环境及小品设施等构成的。城市景观环境是按照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人们的需求方式,根据一定的功能关系进行组织的,在空间分布形态上,一般做到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统一协调、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是人们行为的空间载体,是由各种环境设施所构成的,这些设施都是为了满足某种行为需要而设置的,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生存的场所,人们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环境,并不断改造环境,从设计到施工、维护;从面到点;从粗到细等等,使各种环境更适合当代人的生理、心理需要。
    • 29. 人们每天的活动都离不开城市景观环境。在建筑内进行工作、休息,在街道上行走、乘车,在广场上休息、娱乐,小品供认欣赏、评价,树木草地调节气候,使人心情愉快,等等。同时人们生活在城市中,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这些环境设施为他们的日常交流提供一个空间载体。城市景观环境设施正是为了满足这种交流而进行布置的。布置的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和交往的效果。建筑、街道、广场等环境设施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才能形成宜人的环境。 建筑周围的环境实际是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过渡空间,人们在过渡空间内会感到比较随和,私密性既不受到破坏,公共性也能得到体现,能够吸引人们到这里来,这也是小环境设计的目的。
    • 30. 5、城市雕塑雕塑与建筑、园林等艺术门类并列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之一,是由于近年来城市雕塑的兴起,在城市环境的美化和环境艺术的比重上日渐明显。雕塑作为艺术门类中三维占有实在空间的造型艺术,在环境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国内大、中城市的有眼光的领导,已经把城市雕塑艺术列入议事日程并付诸实施,成为现代都市的一道风景线。 雕塑的语言是世界通用语言,它可以直接与接受者对话,当我们在欣赏罗丹的《思想者》时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看到亨利·摩尔的《侧卧人体》和《母与子》时同样被世间那份母子挚情所感动,这便是艺术的力量。
    • 31. 雕塑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物,它可以美化、丰富人们的生活空活环境,同时也丰富着人的精神。雕塑,由于它所选择的材料的永久不逝,使雕塑造型成为最好的历史见证。君不见,自中国新石器时代始,从商周青铜器至数以万计的秦兵马俑,再至霍去病墓的石雕造型,一具具雕塑造型,分明是用石头与金属书写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雕塑在直接影响人的审美情趣之时,也映现出那一历史时期塑造者的文化素养、艺术品质、精神世界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把握。由此说,优秀的雕塑家都是立足于现实而放眼于未来,能引导人们进入新的审美空间,并能给予未来以巨大的启发。 雕塑在与人类同步发展的意义上,意味着生产和科技手段在艺术上的应用,也意味着科技作为生产力势必进入精神领域。在本世纪科技高度发展的新时期,现代城市的雕塑艺术品,将更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和前所未有的含义。
    • 32. 6、公共艺术设计另一个环境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公共空间艺术。人类公共环境是一个以社会群体部落为形象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与地域、文化、人种、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存环境。从艺术的角度考察和对待公共环境,它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优化自身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公共开放空间现象,追溯公共艺术的特点和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联,由此深入探讨人文景观的建设和改善,是提高环境艺术层次的必经之路。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近年来英语语系国家学术界常用的概念之一。这个概念是根据德语“Offentlickkeit”(开放、公开)一词译为英文的。这个德语概念根据具体的语境又被译为“The Public”(公众)。这种具有开放、公众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加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而公共艺术(Public Art)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的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以及与之相应的环境艺术设计。每一个城市都是由一幢幢建筑物所构成的,而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构成了一个个空间环境,但这种空间由于是“公共”的而往往被人们遗忘。从现代城市布局来看,正是这些巨大的剩余空间形成了都市脉络。这样,公共空间就成了现代都市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
    • 33. 公共艺术现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纯的现象,其中存在着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公共艺术作为审美客体,与主体——人对环境的观察有密切关系。许多公共艺术品即有实用功能,又在环境中承负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作用。因此,它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环境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
    • 34. (二)环境艺术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与整体把握 由以上所述环境艺术诸要素可以看出,环境艺术是由与之相关的各门类艺术综合而成的。这里,我们强调其综合的意义,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核心,创造一个符合人类生存的大环境,这便是我们要加强对环境的改善和提高的根本目的。 人类从聚居活动开始,在大自然的土地上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开辟路径和建筑住所。形成城市时,错综复杂的道路网与聚居体就形成了城市地面的肌理组织,它反映了城市地面和立体空间的状态,并反映城市新旧更替和发展开拓的过程,也反映了人的营建行为的科学性,在物质特征以外,它所产生的社会形态以住所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亦由此开始。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在创造生存空间的同时,也被自己创造的空间环境所影响。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类在自己所接受、认可的空间环境中繁衍生息,这其中的媒介便是环境艺术。
    • 35. 三、室内传统艺术理论 (一)、中国传统风格 中国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特征。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刻理解的梁思成先生所说:“中国建筑也是如此。它随着各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就是随着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了不同的特点,但是同时还反映出这种特点所产生的当时的社会思想意识,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工程技术,但建筑艺术却是直接受到当时思想意识的影响,只是间接地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的。”同时“第一时代新的发展都离不开以前时期建筑技术和材料使用方面积累的经验,逃不掉传统艺术风格的影响。而这些经验和传统乃是新技术、新风格产生的必要基础。”
    • 36. 中国传统的建筑是以木构造为其基础的。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之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宋代出现了中国第一本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记录了各种建筑构件相互间关系及比例,对本构造的基本形制做了科学的总结。清工部《工程做法》则记载了这一体系的最后形态。 传统的中国建筑在装修上依木构架的种类分内檐和外檐两种。内檐装修成为室内设计的基础。由于是木构架,室内空间组合灵活多变,空间的阻隔主要由各种木制的构件组成,从而形成了隔扇、罩、架、格、屏风等特有的木构形式。这些构架本身就有丰富的图案变化,装饰的效果已经很好,再加上藻井、匾额、字画、对联等装饰方式,以及架、几、桌、案上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陈设,就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空间装饰图画。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装饰的民族,装饰艺术自成一体,其发展也十分成熟。传统建筑从内到外外遍布装饰,外立面不必说,室内从顶棚到地面,彩画木雕多种装饰形式处处皆是,形成了一个丰富的视觉感受的世界。这尤以大型建筑、宫廷建筑、寺庙建筑等最为突出。顶棚上有藻井,天花有彩画,梁架檐枋间也遍布彩画和雕刻,门窗格扇、罩子挂落、屏风家具都有雕刻装饰,墙上还有书画挂屏 。
    • 37. 传统建筑室内空间的注重装饰有其稳定性并形成规模。清代室内空间的特点是小木作技术发达,设计制作精湛,木雕技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了地雕、透雕和嵌雕技术。彩画形式进一步成熟,和玺、旋子、苏式彩画完全定型。室内装修构件除了有室内空间分隔的作用外,还是装饰性极强的艺术品,都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各种工艺在技术上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有着丰富而细腻的装饰效果。 中国传统室内空间注重装饰的传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首先,传统建筑的主要构架、内装修都以木材为主,所以木材的防虫、防腐、防火等便是技术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木材的油漆彩画大概便源于这个原因。审美的考虑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木材易于加工的特点,使得木雕艺术得到高度发展,门窗格扇、罩、梁架之间,家具和其它装修构件上都有雕刻。其次,视觉的观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传统建筑内部空间的缺少变化的单一性,远不能满足视觉上的需求。所以,大量装饰的应用,弥补了空间变化的不足,丰富了空间的视觉效果。在清代室内空间中,并没有单调乏味的感觉,而是一种精细的柔美和艺术上的成熟感(见图)。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也是空间中装饰发展的动因,“礼”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决定了空间环境也必须以物的形式被纳入这一社会体系中去。
    • 38. 而装饰的等级性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装饰构件、色彩运用上的严格的等级差别使得空间环境也依照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模式被列入一系列长幼尊卑的秩序中。在审美意识方面,对于诉诸感官的形式美的追求和欣赏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在追求视觉形式美的同时还要追求在审美意义之外的心理学、道德观念和文学上的解释和意义,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装饰意匠象征意义的表现,是中国传统装饰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清代室内装饰中,大量运用吉祥图案,吉祥图案取材广泛,从人物神仙到动植物,寓意象征特定的意义。 虽然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在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优点,但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却最终地阻碍了它的发展。纵观过去的建筑:宫苑、陵寝、寺庙、邸第、民居,其室内设计无一不反映着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与生活方式。虽然木构架能够创造丰富的空间形式,但在君臣父子严整的封建秩序下却以刻板的对称式布局占据了空间形式的主流。几乎所有的使用功能都要限制在同一类型的定式之中,甚至用色也要遵循严格的规定。所有这一切都是导致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在社会发生剧变后迅速衰败的原因。
    • 39. 可见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主要是以通透的木构架组合对空间进行自由灵活的分隔,并通过对构件本身进行装饰,以及具有一定象征喻意的陈设,展示其深邃文化内涵的特殊样式。这种设计风格是精湛的构造技术和丰富的艺术处理手法的高度统一。 从技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木构造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在空间的处理手法上是一脉相承的。如果不是中国超稳定的封建社会制度最终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是外强的入侵,本来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是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的。由于各种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的原因,这种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在清代经历了它回光返照式的辉煌后停滞下来。
    • 40. (二)、西方传统文化的装饰观  拉丁语“decor”(装饰)愿意是指“适合于某一时代某一地方或某一情景的特征”或是指“得体和体面的特征”,也就是说一种“必备的和方便生活的特征”。西方传统室内空间的装饰观很早就得以体现。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装饰服从于对人体美的赞颂及对神灵的崇拜,是朴素的人文主义审美观的体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师L.B.阿尔伯蒂(Alberti)所著《论建筑》中提到装饰一词,他认为建筑装饰是一种后加的或附加的东西,目的是增加建筑的美感。这种观点对巴洛克时期和法国洛可可式室内空间的富于装饰性有极大影响。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法国装饰设计出现了一些洛可可风格式样,尤其体现在曲线的运用上,自由潇洒,摆脱了巴洛克式样的厚重特点。形成了“洛可可”风格式样。造型装饰多用贝壳的曲线、皱折合弯曲的构图分割,极尽繁琐华丽之能事,色彩绚丽,并运用中国卷草纹样。这样的室内空间分格几乎完全是服务于贵族的。
    • 41. 1791年,美国建筑师威谦·山姆勃(William chamber)在他的《论公共建筑的装饰》一书中把建筑分为结构和装饰两部分。他认为装饰的目的是用优美的形式将结构组织起来。一百年后 ,美国植物学家兼图案设计师《装饰设计的艺术》(1862年)的作者德莱赛(Christopher Dresser)把结构功能等基本因素与装饰之间的区别又提高了一步。他说:“装饰就是加到整体上的东西,给一种东西加上它本来不具备的美,使它容易被人们接受”。为了把装饰与美直接联系起来,德莱赛还援引了批评家、社会理论家约翰.拉斯金的话:“对于沉重的石头和僵硬的线条,我们能做的就是我们环顾周围世界,应该感到欣喜、愉快,我们要在闲暇中欣赏它,收集它,验证它。”这个“它”无疑就是装饰过的建筑。装饰使单调乏味的现象充满生机而富有意义,使不美的变美,美的更美。因此,室内空间中装饰并不是建筑的附加物,而是一门艺术,它是人们运用色彩、光、形象、质感、纹饰和文字等装饰因素,按照装饰表现规律与室内空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同时也是构成空间的一种艺术手段。
    • 42. 这些装饰思想奠定了西方空间装饰的基础,对与针对工业文明冷酷而产生的工艺美术运动和针对现代建筑单调乏味的后现代主义运动都是重要的思想源泉。 西方传统文化重视人的独立价值及美有心理倾向,使西方传统室内空间成为礼赞人的英雄业绩的物质手段。空间中洋溢着乐观积极的精神;当人性的价值重新得以复兴时,室内空间中的人本位观念大大提高并延续至今,空间氛围的营造均是以人及人的行为为中心展开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的生存方式面积淀为一利特定的文化心理行为,并深深地影响到文化意义上的造物行为,从而形成了室内装饰形态上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是深深植根于文化这一决定因素的,并且有极强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延续性。  
    • 43. 第二节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概念 环境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危机向人们发出的警示。然而地球是人类所共有的,必须通过对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分析,对公众进行普及性教育,才能有效地控制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共同维护人类共有的空间,科学地、自觉地与自然相处,并使其为人类更大限度地服务。
    • 44. 一、设计教育的含义 室内设计教育是指以环境艺术为媒介对公众所进行的教育或施加的影响。 人口聚居或城市化的发展是每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表现。世界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历程,有不少是艰难甚至是痛苦的,诸如人口问题、居住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要在一定的生存环境空间的过程中,探求量和质的尺度和标准,建立新的室内环境意识。同时,并力求关注室内设计教育的观念树立和操作实施。
    • 45. 二、设计教育的特点 室内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艺术教育。基于环境艺术教育是以环境艺术为媒介,对公众施以教育的特点,因此,室内设计的教育是从室内外环境的形成、环境的价值以及特定环境对人所形成的影响等方面开始的。 (一)历史性
    • 46. 人居环境体现时代风貌,也反映一个时代的科技进步水平。设计观念的更新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一个时代的建筑、室内等所有艺术门类的审美情趣、材料及加工工艺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历史背景。建筑是载体,这个客观存在是人类聚居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形式,是物质和精神因素的反映。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不断建筑适应人们生活的人工环境的同时,又不断改造所形成的环境,这是国家和社会的群体行为。人居环境的改变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得到变迁。于是,一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留物便被保存下来,而另一些则被更替了,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有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深层含义使人们得到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将先辈们经过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时代科技发展的标志凝结成某个城市的永恒标志。不同时期、不同时代风格的装饰沿着城市干道向城市四周推开去。它浸透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留在人类的生活空间中,它影响、教育和启迪人们,让人们欣赏这人类共同的辉煌。
    • 47. (二)客观性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创造的,反过来它又影响、规范着人的生活行为和质量,这是主、客体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基本关系。既然人居空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必然会时时影响着作为主体的人。就是说客观环境对人有一定影响,而且是客观的经常性的影响。它们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人为的室内空间环境好比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艺术家一旦创造出艺术品,其审美心理过程已消融,凝聚于“结果”,却又由欣赏 者承续于欣赏过程之中。社会美、自然美较之艺术美,各有其 自身的特殊现象与特殊本质,但既然社会、自然艺术均为认识 的客观对象,或作为审美主体的感受对象,这些客体之间也具 有一般本质。各种艺术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当然包括 空间环境,他们的美与不美,不以审美者的主观感受为转移。 因此,这种客观的室内空间环境,每时每刻地、实实在在地 影响着人们。
    • 48. (三)参与性 室内设计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其特点之一就是公众的参与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发展必将建立在文化价值的取向上。要建立一种环境设计的价值观,就要求我们确立文化的价值观。这是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生存条件的提高,除了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精神文化的不断融汇,而人的精神文化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关系着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关系到物质环境的管理和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形成了地域性的民俗、习惯以及社会伦理。行为和价值观,这种地域的文化特点具有某种历史的延续性,它积淀到一个时期的社会观念文化上,更因为人类的聚集、社会、形态、经济、技术具有层次性,是由具体的人来把握,并由此产生行为作用,使得公众参与室内设计已成为定式。 在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由于历史、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有趋于一致的共同爱好、兴趣、理想、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是造成社会群体的结合和存在的思想基础,并进而产生共同的认同感、归属感。与此相适应,政治上的奋斗目标、室内设计和改造的目的以及信念(宗教、信仰)等都是共同价值意识在感情上的维系,心理上的交互作用,会使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引起不同类型价值意识的产生。
    • 49. 社会是由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性质和结构的社会组成的,人们形成共同的认识以及共同的价值取向,是群众共同参考的结果。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渗透、交流、互补等社会文化活动,产生了共同的心态及共同的价值观。我们评价一个设计作品时,其取向就和社会的集体利益相关,这大都是以社会经济活动的现实利益为基础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空间环境改善和建设的实施是一种意志和决策的结果,同时也是群众参与的结果。应该看到,对人类所共有的空间环境的改造,有群体的参与、公众的参与、业主参与,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群众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离开这个群众共同的文化约定,个体就不能有所作为。群体的参与最重要的是创造文化。群体参与是个人不断接受经验和价值意识的过程。当一个新的群体共同价值意识开始形成,任何个人都希望了解别人,了解社会,了解新的文化意义,这些因素反映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群体会根据社会经济物化的形态——生存环境,按照新的群体关系和新的生存方式修正自己。人们在群体关系中,在群体参与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于是,学生们目前要不断学习别人,学习社会,学习新文化。
    • 50. 三、室内设计的教育功能 室内设计教育的功能与效应是由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的双重性决定的。所谓审美,即对美的认识、美的感受,还应包括对美的创造与追求。接受环境艺术教育,在审美功能方向对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境界的完善有所帮助和启迪。非审美功能是环境艺术学习的另一个目的,比如,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对生态意识的评价等。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体现在环境艺术教育方面不能截然分开,审美中总是伴随着非审美,而非审美的部分又借助或通过审美来实现。
    • 51. (一)室内设计教育中的审美功能与效应 空间环境的营造是一个由混沌到有序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其结果是审美客体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认为,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物质状态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塑造了作为主体的对客体的欣赏者。人类在开辟生存之路的同时也开拓出广阔的审美天地。工具不仅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也是塑造主体的历史雕刀,它标志着主体内的目的尺度与客体外在必然规律的统一。 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的体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或审美意象的能力。室内设计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提高受教者的审美能力,这也是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不管是自然环境中的湖光山色,还是人为环境中节奏与韵律的合成,其中充满美的法则和形式。这些艺术要素可以诱发审美期待、强化审美心理定势、激发审美潜能,使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协调活动。从而,在不断加强审美活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
    • 52. 室内设计是综合人的整体居住环境的综合艺术设计,客体对主体的感官刺激是全方位的。建筑、公共设施、城市雕塑、绿化,这些客观存在的形式各异的形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现时 加上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长时候在人们头脑中不断积累的审美对象的形象的形成,也就是头脑中的相关记忆,即审美经验,可以相互贯通,这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当人们注意到城市中又一座新的建筑物拔地而起的时候,这个建筑物的造型、色彩、质地等外观要素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打上了烙印。 室内设计是一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可以被人感知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使生活于环境中的人去感受其品质的优劣,领悟其创造者的意图,同时也可以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与之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公众对室内设计有可及性、参与性、甚至可以触摸。在这种广泛的基础之一,人们不断地对室内设计的客体去体味,加深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作出评判,久而久之,审美经验的积累又会促使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室内设计还以其特有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特质,同样显示出很高的审美价值。建筑艺术中,建筑体的比例、尺度、高低错落的层次和韵律,建筑材料的质地与色彩,建筑造型凝重与挺拔的体量;园林艺术中的筑山理水、“小中见大”、“曲径通幽”;城市雕塑作品在现代化城市中的“点晴”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所有这些都对室内设计的特质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地域,人称“文脉”。它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脉络,即体现了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又为人们展现了一种可视的“文化”符号。这种潜在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培养每个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社会意识”的动力。
    • 53. (二)室内设计教育中的非审美功能和效应 进行室内设计教育过程中,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培养人,塑造审美主体。它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对人的影响和教益是显而易见的,就环境艺术的其他要素来说,同样具备这种功能和效应。许多文学家通过寥寥数语,就使自然美的美感意义跃然纸上。这仅是自然美,当人们面对城市广场,面对规划严整的街道,面对那凝结城市精神的城雕,幽雅的室内设计时,则更能体现艺术设计之美对人的精神、人格的培育功能和效应。 室内设计教育的效应还表现在社会的文化功能方面。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主要是生产劳动实践,但又是离不开审美文化活动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既能起到沟通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传播手段,这具有直接诉诸感官和情感,使人们乐于接受的特征,因而成为社会生活中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人们的视觉或经验常常选择性地对某个地区的人文社会景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往往构成它的特质并产生其活力。人类从早期有安全需求到后来的文化心理与精神需求,促使文化的形成。并提供大量信息,举办各种活动,从而满足了人们对美的经验的追求与渴望。
    • 54. 室内设计的不容人选择的特性,迫使人们每天与之接触,人、景、物每时每刻都在磨合着关系。人在向着更高精神与物质境界探寻的同时在改善着自身的环境。
    • 55. 四、室内设计教育中的原则和方法 室内设计教育是一种现代意识的教育,是由于人与环境之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精神火花”。人在环境中感受其美,美的环境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因而,室内艺术教育有其特殊的原则与方法。
    • 56.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原则 从门类艺术教育来说,在艺术教育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门类艺术的不同特点来总结、归纳。就室内艺术教育而言,以下原则是适合的。 (1)情境创设原则 其他艺术教育形式的情境创设,需要施教者的努力,如绘画、音乐、语言艺术教育都如此。而室内艺术不同,它本就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对受教育者来说,情境是既定的、现成的。因而,这里的情境创设,是从艺术创造、设计的角度来说的,需要设计师在环境艺术创造中,把它的历史、现实、未来以及文化观念、道德伦理意识等自然地融合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
    • 57. (2)文化导向原则 这是信息领悟原则在室内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室内艺术的情境创设虽然有着设计师的深意,也会有受教育者以自己方式的接受,但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施教者的指点、导游的解说、或受教育者事前对具体的环境艺术的了解,其收获往往是微小的 。因而,在室内艺术教育中,导向是重要原则。在导向中,不仅介绍环境艺术设计的思路、方法,而且还要把它所包含的观念意义提示出来,使受教育者对室内艺术的形成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3)简单操作原则 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提倡“游于艺”,把握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性东西。因而,操作性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但室内艺术是以其既成的形式呈现在受教者面前的,它是完成了的东西。同时,对大多数室内艺术内容来说,操作是不可能的:受教者可以试着去画、去写、去唱、去跳,但不可能尝试着去建故宫、去盖卢浮宫、去雕画斗拱。因而,环境艺术教育的操作具有特殊性,它可以在简单、小型的范围内,以不大的规模和不复杂的条件来操作。 实际上,儿童在室内摆积木、在沙堆挖房子等等,都是简单操作原则的体现。在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中,某些形式、某种程度的操作,还是可行的,如简单的模型制作,手绘或电脑效果图的绘制等等。
    • 58.   (二)、环境艺术教育的方法 中国传统美育的一种观点便是“蒙以养正”,意思是讲要用正确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养其正。要达到“养正”的目的,从室内艺术教育的意义上讲要遵循以下基本方法。 (1)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学生要感悟某种艺术的本质,就要对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特点和外在表现形式有所了解。这就是对室内艺术范畴基本知识的了解,这是基础。因对象对审美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固然重要,但还要有理性的积淀,这积淀便是基本知识的掌握,便是大量的审美实践。有了知识的积累,有了实践的机遇,起初那种思索、分析的功夫就会因“熟能生巧”而转化为直接的本能,由“饱参”而达到“顿悟”。因为有了这种对知识把握,才能在直觉的“瞬间”把握对象的精髓,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内容和深切的美感享受。
    • 59. (2)艺术和科技相结合 由于室内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许多环境艺术作品都存在材料、品种、加工过程的工程技术的因素。可以这样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开拓了艺术领域的新天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艺术活动的范畴向着宇宙的宏观空间与物质结构的微观空间发展,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卫星照片感受到地球与月球表面的构造的美,太空人可以直接欣赏这种星际空间的超凡的奇特的美;电子显微照片向我们展示出有机与无机物质结构的美;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人们可以审视深海景观的美,等等。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的材料、雕塑艺术的造型材料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也正因为造型材料的变化而引起了加工工艺的和造型的变化。只有对这些技术性能一类的常识需要了解了,我们能从造型艺术材料发展的历史上归纳出人类历史和科技进步的轨迹,才能创造出现代美的形式。
    • 60. (3)驻足与游观相结合 室内作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场所,对人施加的影响具有强迫性:人可以读不小说、不看电影、不欣赏绘画,但无法拒绝其生活场所。因而,相对而言,室内艺术教育具有强迫性,它和人的生活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室内艺术教育中,驻足与游观相结合,就成为重要的方法。 驻足体现“静”的特点。无论去感受体验建筑艺术、雕塑艺术,还是园林艺术、公共空间艺术,都需要对其细部特征进行认知、玩味,借以体会艺术创造者独具的匠心和特定的观念。同时,室内艺术本身是空间中生长、展开、延伸的,人的生活轨迹也是游移、运动的,因而,“游观”的方法表明了室内艺术教育中艺术和生活品格的相对应性,游观体现“动”的特点,在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以视觉在室内的流动把握艺术设计的整体面貌、起伏民生和节奏性,而且可以把它转换为动觉——生命的感受,由此深化生命的感受和体验。 室内艺术教育的驻足与游观相结合,就是把动与静相结合,把整体与细部相结合,把视觉观感与动觉体验相结合,实现教育的目的。
    • 61. (4)个体和群体相结合 在室内艺术教育施教和受教的关系中,个性接受教育,表明这种施—受关系的单纯性:无论是满清的大臣怀着敬畏之心穿行于紫禁城的门洞中,感受这种礼制建筑的森严等级,还是今天的游人独自漫步于颐和园和长廓,去观赏如画的风景,都是如此。但在室内艺术教育中,还需要群体的方法: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以群体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样,在群体中,人们可以于驻足和游观中品评、议论,把当前获故里的感受体验进行交流。因而,群体方法中,就不是单纯的从施到受的简单关系,而是通过受教者之间的不断交流,对环境艺术情境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观照、把握与再创设。
    • 62. 第三节 室内设计的专业课程设置 一、室内设计的专业课程设置 确立科学的室内设计程序概念,来自于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又有赖于科学的教学体系。由于室内设计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同时专业的发展又十分迅猛,室内设计的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学校呈出出各种模式。从整体情况来看当代的室内设计教育,理性的设计方法思维训练,远远高于表现方法的技巧训练。设计理论、设计表现、设计思维三大课程构成了室内设计系统教学的科学体系。 设计理论类课程包括中外建筑史、美术史、工艺美术史、家具史、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与室内设计原理,以及相关的艺术理论等内容。 设计表现类课程包括美术基础、摄影基础、透视与制图、表现图绘制、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 设计思维类课程包括建筑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初步、室内陈设设计、家具设计、环境照明设计、景观设计等内容。 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三大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了设计理论课程在课程讲授上占有相当比的思维指导外。大量的设计课题作业练习,远远多于机械的讲授。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之间群体促进式的学习氛围在这个系统中显得格外重要。构造、材料、设备等技术较强的专业内容,一般结合设计课程组织教学。
    • 63. 2、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1)       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是环境专业的重要专业棵之一,它是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中内景、外景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媒介,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空间的作用,在设计教学中,如何体现环境设计的价值及意义,将是在这门课中要着重解决的。环境是人为其生活和发展所建造的存在空间,建筑是其中的基本内容,然而如果没有景观建筑,没有环境设施的充实,联结和互长作用,那麽城市依旧是一片冷漠之地。学生应理解自己的责任,通过合理的设计,将环境营造的更具人性化,功能化。最终的目的,学生理解绘画,雕塑,建筑及其它观赏艺术结合,为人创造更适合的生活空间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 环境艺术的主要内容及分类;讲述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趋势,国外相关设计,关于环境设计的认识和方法,城市环境构成及人性化,环境与文化,中国当代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 (3)       教学要求 由于本课程所面对的教学内容较丰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讲课、参观讨论等教学环节交替进行。讲课内容主要涉及环境艺术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位置,构成特点以及环境分类,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和特点,美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把握和应用。讲课主要解决课程的导入,解释本课程要学生了解的内容,掌握的方法,更多的从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导。参观讨论,主要是面对现实已完成的设计作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际设计加以结合,分析作品的优劣。观摩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学习设计手法的应用,以及设计师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所采取的设计理念。
    • 64. 下面的授课教学大纲是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系室内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部分课程内容,可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室内设计教学部门参考。 (一)、设计理论类课程 1、建筑风格史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人类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各种风格特点和设计手法及其风格与历史社会的关系。 (2)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西方近现代建筑风格。 要求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风格,对其中重点有特色的建筑风格的特点要理解并掌握。掌握一些风格的设计手法。 (3)教学要求 课程以讲授为主,由浅至深,结合幻灯,使课程内容生动有趣,要求课上内容学生在理解地基础上尽量掌握。 课程不设作业,要求阅读相关书籍。 考试为开卷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上课听讲程度。
    • 65.   2、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1)       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是环境专业的重要专业棵之一,它是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中内景、外景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媒介,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空间的作用,在设计教学中,如何体现环境设计的价值及意义,将是在这门课中要着重解决的。环境是人为其生活和发展所建造的存在空间,建筑是其中的基本内容,然而如果没有景观建筑,没有环境设施的充实,联结和互长作用,那麽城市依旧是一片冷漠之地。学生应理解自己的责任,通过合理的设计,将环境营造的更具人性化,功能化。最终的目的,学生理解绘画,雕塑,建筑及其它观赏艺术结合,为人创造更适合的生活空间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 环境艺术的主要内容及分类;讲述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趋势,国外相关设计,关于环境设计的认识和方法,城市环境构成及人性化,环境与文化,中国当代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
    • 66. (3)       教学要求 由于本课程所面对的教学内容较丰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讲课、参观讨论等教学环节交替进行。讲课内容主要涉及环境艺术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位置,构成特点以及环境分类,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和特点,美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把握和应用。讲课主要解决课程的导入,解释本课程要学生了解的内容,掌握的方法,更多的从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导。参观讨论,主要是面对现实已完成的设计作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际设计加以结合,分析作品的优劣。观摩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学习设计手法的应用,以及设计师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所采取的设计理念。
    • 67.  (一)   设计表现类课程 1、  透视与制图 (1)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投影理论及制图方法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绘制工程图样及透视图打下基础。本课程是建筑学,环境艺术专业及装饰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掌握正投影及中心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 绪论, 投影的基本知识, 轴测投影, 正投影中的阴影的基本知识, 正投影中建筑细部的阴影, 透视的基础知识, 视线法, 量点法, 网络法, 三点透视, 作透视图的辅助方法, 建筑装修施工图概述。
    • 68. (1)  教学要求 a、课堂教学 要求:在突出本课程从三维空间到二维投影图,又从二维投影图到三维空间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各章节的重点。启发学生从空间去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投影理论和作图方法。无论是讲述基本概念、投影规律还是作图方法,都应从空间分析入手。板书应以图为主,图应清晰、准确。 应注意:避免对问题不作空间分析,直接讲述基本概念、投影规律或作图方法。 b、自学安排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学掌握或理解所指定的自学内容。 应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只回答教材中不易理解的词语或问题,避免有问必答。同时要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查。 c、习题的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正确掌握所学的投影理论和作图方法,必须多作练习。
    • 69. 1、  表现技法 (1)  教学目的 本课程目的是通过教学训练学生手绘效果图的能力与技巧,是设计的分析和深入推敲的手段,是设计意念重要的表现方法致意,是设计者和别的各行业人士交流的有效媒介。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达到准确的掌握透视和绘画颜料的性能特点,可以独立的完成设计图的绘制。 (2)  教学内容 概论,基础训练(包括表现图的基础、透视制图、素描、色彩等),准备工作(包括基本工具、选择合适的透视角度、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基本技法(包括透视图拷贝法、钢笔线条技法、彩色铅笔线条技法、水粉色技法、透明水色及水彩技法、马克笔技法),分类技法(包括空间界面技法、家具器物画法、植物画法、人物画法、质感画法及综合)。 (3)  教学要求 掌握室内设计表现的基本知识,能够独立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透视准确,色彩合理,能够恰如其分的表现出设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除讲课、看幻灯、录象外,还要结合一些优秀作品进行相当学时的课堂作业辅导,本课程评分以作业为主。 习题与作业要求:每章讲课后进行作业练习,作业随课程进度进行。
    • 70. 3、计算机辅助设计 (1)       教学目的 本课程讲授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中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方法及其设计方法等基本知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设计,绘制产品造型与结构图、室内外艺术设计效果图等。 (2)       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为两个单元并分别在两个学期讲授,第一单元为AutoCAD;第二单元为3ds max。 (3)       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即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穿插进行。要求学生上机之前必须提前复习听讲内容。上机布置练习作业,考试方法为上机操作。 相关设计软件 :Photoshop , Lightscape
    • 71. (三)设计思维类课程 1、  设计基础 (1)       教学目的 设计基础是专业基础课,对于学习设计的学生,首先要了解设计的含义,了解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设计中功能以及形式美感的结合原则。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设计的概念,设计师的作用以及设计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讲授人体工程学、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设计程序及设计方法。 (3)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程序和方法,通过大量的优秀设计的评析,学习设计手法和细节设计的手法。通过课题练习,要求学生掌握空间设计的整体把握以及综合设计的能力。讲授和练习同步,讲授理论与多媒体观摩结合。同时结合设计课题应用设计理论,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提升对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 72. 2、  室内设计 (1)       教学目的 本课程属于专业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思维方式的教育。通过了解一些室内设计的基本知识,懂得怎样独立进行室内设计的全过程,学会创作思维的模式,使学生的室内设计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2)       教学内容 中外建筑室内的风格简史,室内设计基本原理及规则,室内设计的传统及现代的思维模式,对各种功能区域的室内进行课程设计,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题材,进行4周实习设计。 (3)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独立完成不同功能的室内设计全套图纸,系统掌握室内设计及工程的全部过程。
    • 73. 3、  家具设计 (1)  教学目的 本课程讲授家具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及其设计方法等基本知识,是木材学科与技术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家具设计的基本过程与一般规律,具备综合分析与初步设计能力 (2)  教学内容 绪论、功能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家具图绘制,教学实习,课程设计。 (3)  教学要求 课程设计应包括:家具效果图、三视图、结构装配图和设计说明书。
    • 74. 4、  陈设艺术设计 (1)  教学目的 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艺术素养、掌握系统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以及与设计相关的陈设与工程知识,具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能在室内外环境设计领域从事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  教学内容 了解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的设计精华,理解设计大师设计的设计思想;领悟设计独特的内涵,掌握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使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结合紧密,创造出更加独特的艺术作品。 (3)  教学要求 课堂上重点讲授与陈设设计相关的作品,如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学术艺术等可以拓宽思维的艺术门类。经常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国内较优秀的设计,重点讲解细部设计的独特之处。
    • 75. 5、景观设计 (1)  教学目的 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它是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中内景,外景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媒介,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空间的作用,在设计教学中,如何体现景观设计的价值及意义,将是在这门课中要着重解决的。实质环境是人为其生活和发展所建造的存在空间,建筑固然是其中的基本内容,然而如果没有景观建筑,没有环境设施的充实,联结和互长作用,那麽城市依旧是一片冷漠之地。学生应理解自己的责任,通过合理的设计,将环境营造的更具人性化,功能化。最终的目的,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完成小型空间的规划设计及景观设计,并且能够配合建筑师,规划师完成大空间的细节设计。 (2)  教学内容 总论,自然景观资源构成,人文景观资源构成,环境景观设计(包括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如何作好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环境景观形式规律,景观雕塑设计,水景观设计,绿化环境景观设计,环境景观色彩设计,环境景观照明设计,环境设施景观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的吸引功能分析。)历史建筑及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遗产的保护设计。
    • 76. (3)  教学要求 由于本课程所面对的教学内容较丰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讲课、参观讨论,课题设计等教学环节交替进行。讲课内容主要涉及景观发展的历史,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位置,构成特点以及环境分类,景观设计的手法和特点,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把握和应用。讲课主要解决课程的导入,解释本课程要学生了解的内容,掌握的方法,更多的从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导。参观讨论,主要是面对现实已完成的设计作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际设计加以结合,分析作品的优劣。观摩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学习设计手法的应用,以及设计师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所采取的设计理念。课题设计是对以上教学环节的成果验证。面对一个主题设计,学生首先应理性的分析,分析报告中要首先分析主题设计的要求,环境分析,使用群体特点分析。在充分理解设计要求的前提下,确定设计的风格以及手法,完善设计。这个环节是检验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以及面对具体设计的应对能力。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设计中,学会设计程序,掌握设计手法的应用。通过课堂设计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设计能力,同时也应具备较好的艺术造型能力。
    • 77. 1、  公共设施设计 (1)  教学目的 公共设施设计是环境艺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它是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共设施的设计,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环境设施的作用,在设计教学中,如何体现公共设施设计的价值及意义,将是在这门课中要着重解决的。环境是人为其生活和发展所建造的存在空间,建筑是其中的基本内容,然而如果没有环境设施的充实,联结和互长作用,那麽环境依然无法满足功能的要求。学生应理解自己的责任,通过合理的设计,将环境营造的更具人性化,功能化。最终的目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公共设施设计的功能和手法,为人创造更适合的环境空间。 (2)  教学内容 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及范围,室外公共设施,环境艺术小品,公共商业环境的展示与设施设计,专题展示与设施设计,文化展示与设施设计,设计要点。
    • 78. (1)  教学要求 由于本课程所面对的教学内容较丰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讲课、参观讨论,课题设计等教学环节交替进行。讲课内容主要涉及公共设施设计发展的历史,公共设施设计在环境空间中的位置,构成特点以及环境分类,公共设施设计的手法和特点,美学在中公共设施设计的把握和应用。讲课主要解决课程的导入,解释本课程要学生了解的内容,掌握的方法,更多的从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导。参观讨论,主要是面对现实已完成的设计作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际设计加以结合,分析作品的优劣。观摩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学习设计手法的应用,以及设计师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所采取的设计理念。通过课堂设计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公共设施设计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设计能力,同时也应具备较好的艺术造型能力。
    • 79. 室内设计是在建筑构件限定的内部空间中,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进行的环境设计。它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是建筑设计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是一门涵盖面极广的专业。室内设计的以上特征决定了它的内容分类的复杂性。从建筑空间的概念出发,室内设计的内容应包含三大部分: 1.空间环境设计; 2.装修设计; 3.装饰陈设设计。 空间环境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即:空间视觉形象设计和空间环境系统设计。装修设计是指采用不同材料,依照一定的比例尺度,对内部空间界面构件进行的封装设计。装饰陈设设计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已装修的界面进行装饰设计和用活动物品进行的陈设设计。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